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眼睛,了解一座城市要看它的建筑。
城市与它的建筑之间的关系,就像导演与演员之间的关系一样,一座城市是否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,要看那些城市中的房子怎样安排,要看这个故事的主角怎样美艳不可方物。
三十七年前,珠海设立了经济特区,次年4月,珠海度假村破土兴建,198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。自此之后,这个红极一时风头无量的建筑,便驻守一方,陪伴着这座城市从质朴的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化休闲旅游都市,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居民的一餐一饭,婚宴商务,度过每一个生命中最具纪念意义的时光。
也许建筑才是一座城市的风骨,不管你是过客还是归人,所有的爱恨别离、天长地久,都需要在建筑搭建的这个空间里上演。
而不管是被历史书写的作为城市动脉的著名建筑,还是被人们体会和记忆的那些毛细血管里涌动的小小波澜,都需要我们去学会倾听建筑的声音。
瞰·珠海系列第二站,来听听珠海度假村的故事。
零
贰
珠 海 度 假 村:装 载 了 一 整 座 城 市 的 记 忆
成立于1984年的珠海度假村,依靠得天独厚的山海风景和精良的设施,吸引了无数港澳商人和国外游客,是珠海经济特区设立初期展示给世界的一张城市名片。89栋别墅、跑马场、风帆基地、保龄球、射击场、卡丁车场,这些国内罕见的规模和豪华配置,使珠海度假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内首家休闲度假型五星级酒店。
设立之初的珠海经济特区,仍然是一副小渔村的样子,低矮的渔民小屋和漂泊在岸边的舢板。一座豪华的度假村酒店在这个小渔村里出现,显得格外醒目,可以说度假村酒店走在了珠海发展的前列,创造了很多 珠海之最 。
价格之最:住一晚得花家庭半年收入
80年代的珠海度假村
由于豪华的设施,建成后的度假村别墅每栋每天的入住价格是200- 300元,在当时可谓天价,一个家庭半年的积蓄或许都不够在这里住上一个晚上。所以在度假村酒店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这里都只是港澳和国外客人专属的消费场所,很少有珠海本地消费者。毕竟动辄一个月薪水的消费,并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得起。
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,珠海和内地的生活条件逐渐好了起来,才逐渐有了一些北京、上海和广州的客人慕名而来。那时候,珠海本地人也逐渐开始来度假村消费,不过那时候来度假村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,尤其在酒店摆婚宴,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。
还没有竣工的别墅
规模之最:马也只听得懂英文口令
1984年的珠海度假村
在度假村酒店开业之初,就有很完善的配套设施, 这些配套设施在全国都是最完善、最高档的。 89栋别墅的庞大规模,当时在国内都没有第二家。
此外,当时这里还有跑马场。 来自香港退役的名马都非常高大,而且只听得懂英文口令,有专门的饲养员。 度假村的10球道的保龄球场更是风靡一时,许多港澳客人以能够在度假村酒店打保龄球为荣。也难怪,当时打一局保龄球的收费是50元,相比于当时每个月十多元的工资,一局保龄球就相当于一家人的工资了。
80年代的度假村,庞大的规模和设施当时在国内几乎没有第二家。
工资之最:
工资是教师的
5
倍
80年代的珠海度假村
由于当时的度假村大部分客人是港澳商人和世界各地来的游客,所以员工的招聘和培训都相当严格。 新员工每天早晨5点多就要起来跑步,集中培训,持续半个月。还要接受基础的英语培训,这在当时可是非常潮的事情。
当然,待遇也是丰厚的,一个月的工资就有40多元,再加上奖金和补贴,总有近80元。 而那时候教师的工资一个月才十几元,一个度假村基本员工的工资大概是教师的5倍,所以在当时能进入度假村工作,是很令人“羡慕嫉妒恨”的。
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,见证了珠海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,珠海度假村也一直陪伴着这座城市的居民看世事变迁。
经历过第一次升级改造的度假村酒店
现在的度假村对珠海市民而言,不再是一个豪华奢侈的所在,而是一个亲切的朋友。和家人朋友来这里喝喝茶、吃吃饭、聚聚会,饭后漫步其中,看着亭亭玉立的荷花盛放,听听鸟啼虫鸣,或者在婚礼寿宴这样特别的日子里,相约至此,共同见证这充满纪念意义的时刻。
度假村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51300平方米,由欧陆式别墅、乡村俱乐部、度假村酒店和购物中心组成。整个度假村建筑以白色为基调,89座白墙黄瓦的别墅与宏伟的酒店主楼遥相呼就碗如众星拱月。
度假村大酒店是全村的最高的建筑,楼高10层,面积1800平方米,呈“丫”字状,犹如海鸥展翅,搏击苍穹。乳白色的外墙衬以茶色门窗,蔚为壮观。
在蔚蓝的大海和葱绿的林木、花草映衬下,显得高雅夺目。整个度假村建筑以白色为基调,89座白墙黄瓦的别墅与宏伟的酒店主楼遥相呼就碗如众星拱月。在蔚蓝的大海和葱绿的林木、花草映衬下,显得高雅夺目。
现在,珠海度假村又迎来第二次大规模的升级改造,度假村所在的九洲港片区已由市政府重新进行总体规划。度假村将新建一座五星级酒店,同时打造1.2万平方米的商业精品街,引进中高端品牌,更有“国际范”。建设完成后的珠海度假村,将成为城市新地标。
新旧珠海
经过三十三年的岁月,当年光秃秃的小山已经青草依依,在整个城市的版图上,是一片盛大的,盈盈的绿。
放眼看度假村的周边,也已是大不相同,原本略显荒凉的小渔村,如今已是高楼林立。
一整座城市的记忆,如此强大地粘附在这个用光和影、混凝土和玻璃搭建的建筑里,记录着过去,承载着未来,从日常性出发,却迈向非日常的世界。